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“健康中国 2030” 规划:明确提出 “发展功能性农产品与药食同源产品”,富硒药材因符合 “预防为主” 的健康理念,被纳入重点支持的特色农产品品类,相关种植技术研发、标准制定被纳入农业农村部 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” 建设内容。
农业农村部专项政策:2024 年发布的《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指导意见》中,首次将 “富硒中药材” 列为重点发展领域,提出 “到 2026 年,建立 50 个富硒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”,并对符合标准的基地给予每亩 100-300 元的种植补贴(具体金额按品种、规模分档)。
标准体系逐步完善:目前已出台《富硒中药材》(GB/T 40639-2021)国家标准,明确黄芪、当归、三七等 20 余种常见药材的硒含量标准(≥0.15mg/kg),解决了过去 “富硒无标准、市场乱定价” 的问题,为种植户提供合规销售依据。
湖北恩施:对连片种植 50 亩以上的富硒药材基地,给予每亩 200 元的硒肥补贴,同时免费提供土壤硒含量检测、种植技术培训;对加工富硒药材的企业,给予税收减免(前 3 年按地方留存部分的 50% 返还)。
甘肃岷县:作为当归主产区,设立 “富硒当归产业基金”,对种植富硒当归的农户,提供 3-5 万元的低息贷款(年利率 3.8%),并与中药企业签订 “保底价收购协议”(富硒当归鲜品保底价不低于 12 元 / 斤,较普通当归高 30%)。
陕西紫阳:对获得 “富硒农产品认证” 的药材种植主体,一次性奖励 2-5 万元,同时建设富硒药材交易市场,为种植户提供产销对接平台,降低流通成本。
日常保健需求:据《2024 中国功能性农产品消费报告》显示,72% 的消费者在购买中药材时,会优先选择 “富硒”“有机” 等功能性标签,其中 35-60 岁人群(中老年群体、慢性病患者)是核心消费群体 —— 富硒黄芪切片、富硒当归粉等产品,在电商平台的年销量增速超过 50%,客单价较普通产品高 40%-60%(如普通黄芪片市场价 25 元 / 斤,富硒黄芪片可达 40 元 / 斤)。
药食同源场景拓展:富硒药材从传统药用向茶饮、药膳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,例如富硒枸杞菊花茶、富硒当归鸡汤料包、富硒三七粉等产品,进入超市、便利店等大众消费渠道,推动需求从 “小众药用” 转向 “大众日常消费”,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。
中药企业采购需求:同仁堂、云南白药等头部中药企业,为提升产品竞争力,已开始在富硒产区建立专属种植基地,例如云南白药在湖北恩施建设的富硒三七基地,年采购量达 500 吨,较普通三七采购价高 25%;中小型中药企业也纷纷增加富硒药材采购比例,2024 年国内中药企业富硒药材采购量同比增长 38%。
保健品与食品行业跨界需求:汤臣倍健、无限极等保健品企业,将富硒药材作为核心原料,开发 “富硒黄芪胶囊”“富硒当归口服液” 等产品;餐饮企业也推出 “富硒药材药膳套餐”,进一步拉动上游种植需求。
溢价稳定:受国家标准规范与市场需求支撑,富硒药材收购价长期稳定在普通药材的 1.3-2 倍,且波动较小(2024 年普通当归收购价波动幅度达 25%,而富硒当归仅 8%),种植户无需承担 “价贱伤农” 的风险。
产业链延伸收益:若种植户联合合作社开展初级加工(如切片、打粉),富硒药材的附加值可进一步提升 —— 例如富硒黄芪切片的市场价可达 50 元 / 斤,较出售干品原料利润再增加 30%;若对接电商平台直销,利润空间还能提升 20%-40%。
长期收益可期:随着富硒药材种植技术成熟与市场认知度提升,未来 3-5 年其溢价空间不会大幅收缩(需求增速仍高于供给增速),且规模化种植后(如连片 100 亩以上),硒肥采购、机械作业的成本可进一步降低,利润水平将持续优化。
优先选择富硒产区:在土壤天然含硒的区域(如恩施、紫阳)种植,可减少硒肥用量(每亩节省 100-150 元),且硒富集率更易达标;非富硒产区需先检测土壤硒含量,避免盲目投入。
锁定高需求品种: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、溢价高的品种(如黄芪、当归、三七、枸杞),避免种植小众药材(如富硒甘草、富硒桔梗),降低销售风险。
对接稳定销售渠道:提前与中药企业、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,或加入地方富硒产业联盟,避免 “种得出、卖不掉”;同时申请富硒认证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