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农产品需求的提升,富硒玉米因富含硒元素、兼具营养与经济价值,成为不少种植户调整种植结构的优选。但富硒玉米种植并非 “普通玉米 + 硒肥” 这么简单,需从选种到采收全流程把控关键技术,才能确保玉米硒含量达标、产量稳定。本文将拆解富硒玉米种植的核心环节,为种植户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指南。
一、选种:选对品种是富硒种植的 “第一步基石”
富硒玉米的硒富集能力、抗病性、产量潜力,首先由品种决定,选错品种可能导致 “补硒再多也不达标”。选种需重点关注 3 个维度:
优先选 “硒富集型” 品种:并非所有玉米品种都能高效吸收硒元素,应选择经过当地农业部门或科研机构筛选的 “硒富集潜力品种”,如 “硒玉 1 号”“富硒京科 968” 等(不同地区适配品种有差异,建议咨询当地农技站)。这类品种的根系吸收硒的能力更强,能将土壤或肥料中的硒有效转化为籽粒中的有机硒,避免硒在秸秆中浪费。
兼顾抗病性与适应性:秋季多雨地区需选抗大斑病、茎基腐病的品种;干旱地区优先选耐旱性强的品种(如 “登海 605” 的富硒适配品系)。若品种抗病性差,后期发病会导致叶片功能衰退,即便补充硒肥,籽粒也难以积累足够硒元素。
匹配种植目的与茬口:鲜食富硒玉米(如甜玉米、糯玉米)需选早熟品种(生育期 70-90 天),确保硒含量集中在嫩籽粒中;籽粒型富硒玉米选中晚熟品种(生育期 110-130 天),给硒元素积累留出更长时间。同时要结合当地茬口,如华北地区春播选耐低温品种,夏播选耐高温品种。
二、种植前准备:土壤与硒肥 “双调整”,为富硒打基础
普通玉米种植只需调理土壤肥力,而富硒玉米需额外关注 “土壤硒水平” 与 “硒肥适配性”,避免盲目补硒导致成本浪费或硒含量不达标。
(1)土壤调理:先测硒,再补肥
第一步:测土壤硒含量:种植前 1 个月,取地块 0-20cm 土层的土样(按 5 点取样法混合),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。若土壤硒含量≥0.1mg/kg(轻度富硒土壤),只需少量补充硒肥;若≤0.05mg/kg(缺硒土壤),需增加硒肥用量,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(有机质能促进硒的活化,减少固定)。
第二步:改良土壤理化性状:富硒玉米适宜在 pH 6.0-7.5 的土壤中生长,若土壤偏酸(pH<5.5),每亩撒施 50-80kg 生石灰调节;偏碱(pH>8.0)则施 100-150kg 腐熟有机肥 + 20kg 过磷酸钙,降低碱性。同时每亩施 2000-3000kg 腐熟羊粪、牛粪,提升土壤有机质至 2% 以上,为硒元素吸收创造良好环境。
(2)硒肥选择:分类型,定用量
选对硒肥类型:常用硒肥分 “无机硒”(如亚硒酸钠、硒酸钠)和 “有机硒”(如硒酵母、腐植酸硒)。无机硒成本低、见效快,适合基施和叶面喷施;有机硒安全性高、吸收利用率高(可达 80% 以上),适合叶面喷施(尤其鲜食玉米),避免籽粒中无机硒残留。
确定基础用量:缺硒土壤(硒含量≤0.05mg/kg):基施无机硒肥(如亚硒酸钠)每亩 100-150g,或有机硒肥每亩 200-300g;轻度富硒土壤:基施无机硒肥每亩 50-80g,或有机硒肥每亩 100-150g。注意:硒肥需与有机肥或复合肥混合施用,避免直接接触种子导致烧苗。
三、播种:把控 “时间 + 密度 + 深度”,确保苗齐苗壮
富硒玉米播种与普通玉米类似,但需结合硒肥吸收规律,调整播种细节,为后期硒积累打基础。
播种时间:根据品种与地域定:春播玉米(华北、东北)在土壤 5cm 地温稳定在 10-12℃时播种(一般 4 月中下旬);夏播玉米(黄淮海地区)在小麦收割后及时播种(6 月上中旬),最晚不超过 6 月 20 日,避免后期低温影响硒积累。鲜食富硒玉米可错期播种(每隔 10-15 天播一批),延长采收期。
播种密度:因品种与用途异:籽粒型富硒玉米(紧凑型品种,如 “郑单 958” 富硒品系)每亩留苗 4500-5000 株,行距 60cm、株距 25-28cm;鲜食富硒玉米(松散型品种)每亩留苗 3500-4000 株,行距 60cm、株距 30-35cm。密度过高会导致通风透光差,叶片光合作用减弱,影响硒向籽粒转移。
播种深度:3-5cm 最适宜:黏土地播种深度 3-4cm(避免土壤板结导致出苗困难);沙土地 4-5cm(防止干旱影响出苗)。播种后镇压(轻压土壤),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,同时每亩浇 1 次 “蒙头水”(若土壤墒情差),确保出苗率≥90%,苗齐苗壮才能保证后期硒吸收均匀。
四、田间管理:3 大核心环节,决定硒含量与产量
田间管理是富硒玉米种植的 “关键期”,尤其是硒肥的追施、水肥协同、病虫害防治,直接影响最终硒含量是否达标(国家标准 GB/T 22499-2008 规定,富硒玉米籽粒硒含量需≥0.01mg/kg)。
(1)硒肥追施:分 3 次,精准补
富硒玉米需 “基施 + 叶面喷施” 结合,叶面喷施能直接将硒输送到叶片,再转移到籽粒,是提升硒含量的关键:
第一次:拔节期(播种后 30-40 天):此时玉米进入快速生长期,需补充硒肥促进根系发育。每亩用 0.1% 亚硒酸钠溶液(或 0.2% 有机硒溶液)50kg,叶面喷施(重点喷叶片背面,吸收更快)。若土壤缺硒,可同时每亩穴施 50g 无机硒肥(距根部 10cm,避免烧根)。
第二次:大喇叭口期(播种后 50-60 天):玉米需肥需硒量最大,是硒积累的 “黄金期”。每亩用 0.2% 有机硒溶液 60kg+0.3% 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喷施,既能补充硒,又能促进光合作用,帮助硒向籽粒转移。若遇干旱,喷施后及时浇水,提升硒吸收效率。
第三次:灌浆初期(播种后 70-80 天):籽粒开始积累营养,需最后补充一次硒肥。每亩用 0.15% 有机硒溶液 50kg,仅喷果穗周围的叶片(减少浪费),此次补硒可使籽粒硒含量提升 20%-30%。注意:叶面喷施需在晴天傍晚或阴天进行,避免高温暴晒导致硒肥挥发。
(2)水肥管理:与硒肥 “协同发力”
水分管理:硒元素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玉米吸收,因此关键期不能缺水。拔节期、大喇叭口期、灌浆期若遇干旱,需及时灌溉(每亩浇水 50-60m³),保持土壤含水量 60%-70%;若遇多雨,及时排水,避免根系腐烂影响硒吸收。
肥料管理:除硒肥外,需配合氮磷钾肥料。基肥:每亩施 45% 复合肥(N-P-K=15-15-15)50kg + 腐熟有机肥 2000kg;拔节期:每亩追施尿素 15kg(促进茎秆生长);大喇叭口期:每亩追施 40% 复合肥(N-P-K=20-10-10)30kg(满足穗发育需求);灌浆期:叶面喷施 0.3% 磷酸二氢钾溶液(1-2 次),防止叶片早衰。
(3)病虫害防治:避免 “硒流失” 与品质下降
病虫害会导致玉米叶片受损、籽粒受害,不仅降低产量,还会使已积累的硒元素流失。需坚持 “绿色防治”,避免高毒农药影响硒含量:
病害防治:大斑病、小斑病用 25% 苯醚甲环唑乳油 1500 倍液喷雾;茎基腐病在发病初期用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灌根(每株灌 200ml)。
虫害防治:玉米螟用赤眼蜂(每亩放蜂 1.5 万头,分 2 次放)生物防治,或用 1.8% 阿维菌素乳油 2000 倍液喷雾;蚜虫用 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雾。注意:施药后需间隔 7-10 天再采收(鲜食玉米),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。
五、采收与后处理:最后一步,锁住硒元素
采收时间与处理方式不当,会导致硒元素流失或籽粒霉变,前功尽弃。
精准采收:看成熟度,分用途定时间:
鲜食富硒玉米:在乳熟期(授粉后 20-25 天)采收,此时籽粒饱满、甜度高,硒含量集中在籽粒中。判断标准:果穗苞叶变松,籽粒颜色鲜亮,用指甲掐籽粒能流出乳白色汁液。
籽粒型富硒玉米:在完熟期(授粉后 45-50 天)采收,此时籽粒变硬,含水量降至 25%-30%,硒元素已完全积累。判断标准:苞叶干枯,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,穗轴变褐。
科学后处理:防霉变,保硒含量:
鲜食玉米:采收后 24 小时内完成冷藏(0-4℃)或加工(如蒸煮、速冻),避免常温存放导致硒流失(常温存放 1 天,硒含量下降 10%-15%)。
籽粒型玉米:采收后及时晾晒(摊薄 3-5cm,每天翻动 2-3 次),待籽粒含水量降至 13%-14% 时脱粒;脱粒后继续晾晒 2-3 天,然后入库储存。储存时用透气布袋装粮,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,定期检查,防止霉变(霉变会导致硒元素被破坏,还产生毒素)。
富硒玉米种植是 “技术活”,从选种到采收的每一步都需围绕 “硒吸收、硒积累” 优化细节。只要掌握本文中的关键技术,既能确保玉米硒含量达标(一般可达到 0.02-0.05mg/kg,远超国家标准),又能实现每亩比普通玉米增收 300-500 元,为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