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其健康价值已被广泛认可,而富硒农业凭借 “营养 + 特色” 的双重属性,成为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。当前,我国富硒农业多集中于初级种植环节,产品附加值低、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制约了产业潜力释放。唯有推动产业链从 “田间种植” 向 “深加工开发” 延伸,构建 “种植 - 加工 - 销售 - 循环” 的产业闭环,才能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夯实种植端基础:标准化生产是产业链延伸的 “源头活水”
富硒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,直接决定了深加工产品的价值上限,因此标准化种植是产业链延伸的核心前提。当前,多地通过 “技术规范 + 基地建设 + 质量管控” 的模式,为深加工环节筑牢原料根基。
在技术规范层面,各地结合地域土壤硒含量特征,制定针对性种植标准。以湖北恩施为例,作为 “世界硒都”,当地出台《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》,明确不同作物(水稻、茶叶、蔬菜)的硒肥施用周期(如水稻孕穗期叶面喷施硒肥 2-3 次)、用量(每亩施硒量不超过 50 克)及检测标准(农产品硒含量需达到 0.1-0.5mg/kg),避免硒过量或不足导致的品质问题。同时,推广 “稻硒共生”“硒茶生态种植” 等绿色模式,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生物防治病虫害,确保原料符合深加工的绿色要求。
在基地建设层面,规模化、集约化种植基地成为原料供应的 “稳定器”。陕西紫阳依托汉江流域富硒土壤,建设万亩富硒茶种植基地,采用 “企业 + 合作社 + 农户” 的模式,统一提供硒肥、种苗和技术指导,农户按标准种植后由企业统一收购,既保障了原料的一致性,也解决了农户 “散种难售” 的问题。这种模式下,原料合格率提升至 95% 以上,为后续深加工提供了稳定供给。
此外,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,让 “富硒” 从 “概念” 变为 “可信标签”。通过物联网技术,在种植基地布设土壤硒含量监测传感器、作物生长摄像头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原料的种植地点、硒肥施用记录、检测报告,这种 “透明化” 不仅增强了市场信任,也为深加工产品的品牌溢价奠定基础。
二、突破深加工瓶颈:多元开发让 “硒资源” 变身 “高价值产品”
初级富硒农产品(如鲜硒菜、原硒米)利润空间有限,而深加工环节能通过 “品类创新 + 功能挖掘”,将资源价值放大 3-10 倍。当前,富硒深加工已形成 “食品加工、保健品开发、特色衍生” 三大方向,覆盖不同消费场景。
(一)食品加工:从 “刚需” 到 “品质升级”
针对大众日常消费需求,富硒农产品深加工首先聚焦 “主食 + 零食” 领域,通过工艺改良提升口感与便捷性。在主食加工方面,湖北恩施某企业将富硒水稻加工为 “富硒胚芽米”,保留米胚中的硒元素与营养成分,同时采用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,产品售价较普通大米提升 2 倍,远销北上广深等城市;江西宜春则开发 “富硒面条”“富硒米粉”,通过低温干燥技术锁住硒含量,成为商超热销的 “健康主食”。
在零食加工领域,“富硒果蔬干”“富硒坚果” 等产品逐渐走红。贵州开阳利用当地富硒猕猴桃,采用冻干技术生产猕猴桃干,硒含量保留率达 85% 以上,每 100 克产品硒含量约 30 微克,既满足消费者对 “健康零食” 的需求,又解决了鲜果存储难、运输成本高的问题,产品利润率达 40% 以上。
(二)保健品开发:挖掘 “硒” 的健康价值
随着大健康产业发展,富硒保健品成为产业链高附加值的 “核心板块”。吉林通化某生物企业以富硒大豆为原料,提取大豆异黄酮与硒元素,研发 “富硒大豆异黄酮胶囊”,针对中老年女性市场,产品单价达每瓶 200 元以上,毛利率超 60%;湖南常德则利用富硒茶叶,提取茶多酚与有机硒,开发 “富硒茶氨酸口服液”,主打 “抗疲劳、增强免疫力”,成为礼品市场的热门选择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保健品开发需严格遵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,避免 “夸大宣传”。浙江衢州某企业建立 “富硒保健品研发中心”,与高校合作开展硒元素吸收机制研究,确保产品硒含量精准(如每片含硒 100 微克),同时通过 GMP 认证(良好生产规范),提升产品公信力,产品上市后年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。
(三)特色衍生:打造 “地域硒品牌”
结合地域特色,开发 “富硒 + 地方特产” 的衍生产品,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。陕西紫阳将富硒茶与当地传统工艺结合,推出 “富硒茯茶”,通过 “发花” 工艺使茶叶中的硒元素更易被人体吸收,产品不仅成为当地文旅产品的代表,还出口至东南亚地区;广西巴马则利用 “长寿之乡” 的 IP,开发 “富硒矿泉水”“富硒益生菌”,将富硒资源与 “长寿概念” 绑定,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。
三、构建产业闭环:打通 “上下游协同” 与 “循环发展”
产业链延伸并非单一环节的升级,而是需要 “种植 - 加工 - 销售 - 循环” 的全链条协同,形成 “闭环生态”,才能实现持续盈利。
(一)上下游协同:建立 “利益共享” 机制
加工企业与种植基地的稳定合作,是产业链闭环的核心。安徽石台采用 “订单农业” 模式,加工企业提前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,明确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标准与收购价格(如富硒茶鲜叶每公斤收购价高于普通茶叶 30 元),农户按标准种植,企业负责加工与销售,农户利润较散种提升 30% 以上。此外,部分企业还通过 “分红返利” 激励农户,如江西某合作社将加工利润的 15% 返还给种植户,形成 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 的共同体。
同时,物流体系的完善为闭环提供 “运输保障”。针对富硒生鲜产品(如富硒蔬菜、富硒肉类),湖北恩施建设 “富硒农产品冷链物流园”,配备冷藏车、预冷车间,实现从基地采摘到加工车间的 “4 小时冷链直达”,减少原料损耗率至 5% 以下,确保深加工产品的新鲜度。
(二)市场端发力:品牌与渠道双驱动
没有品牌的 “富硒产品”,难以获得溢价;没有渠道的 “好产品”,难以触达消费者。在品牌建设方面,多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,如 “恩施富硒”“紫阳富硒茶”“开阳富硒”,通过统一标识、统一标准,提升市场认知度。湖北恩施还举办 “中国富硒产业发展大会”,邀请专家、企业、经销商参与,推广区域品牌,2024 年当地富硒农产品销售额突破 200 亿元。
在渠道拓展方面,“线上 + 线下” 融合成为主流。线下,通过商超专柜、社区团购、文旅体验店(如富硒茶体验馆)触达消费者;线上,借助电商平台(淘宝、京东)、直播带货、社群营销打开市场。陕西紫阳某富硒茶企业通过抖音直播,邀请茶农现场采茶、讲解硒含量检测过程,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 100 万元,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。
(三)循环发展:变 “废料” 为 “资源”
产业链闭环的最高境界是 “循环利用”,通过对加工废料的再开发,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益。江西某富硒大米加工企业,将米糠(加工大米产生的废料)提取硒元素,生产 “富硒米糠油”,同时将提取后的米糠渣制成饲料,用于养殖富硒家禽,形成 “水稻种植 - 大米加工 - 米糠提硒 - 饲料养殖 - 粪便还田” 的循环链条,企业综合利润率提升 15%;湖北某富硒茶叶加工企业,将茶梗、碎茶制成 “富硒茶枕”,同时利用茶叶加工废水灌溉茶园(经处理后达标),实现 “废料零排放” 与 “资源再利用” 的双赢。
四、挑战与对策:推动富硒产业链向 “高质量” 迈进
尽管富硒农业产业链延伸前景广阔,但仍面临技术瓶颈、同质化竞争、市场认知不足等挑战。在技术层面,部分地区深加工技术落后,如富硒果蔬深加工仍以传统烘干为主,导致硒含量流失率高,需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建立 “富硒产业技术联盟”,研发低温提取、真空冻干等先进工艺;在同质化竞争层面,多地扎堆开发 “富硒大米”“富硒茶叶”,需结合地域特色挖掘差异化产品,如云南可开发 “富硒普洱茶”,新疆可开发 “富硒葡萄干”;在市场认知层面,部分消费者对 “富硒产品” 的价值了解不足,需通过科普宣传(如短视频、公益广告)、体验活动(如富硒农场研学),提升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知度与接受度。
总之,富硒农业产业链的延伸,是从 “卖原料” 到 “卖产品”“卖品牌” 的升级,更是从 “单一产业” 到 “生态闭环” 的跨越。唯有以标准化种植为基础,以多元化深加工为核心,以协同化闭环为保障,才能让富硒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、推动乡村振兴的 “黄金产业”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