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硒水产品因富含硒元素,在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。与陆生养殖不同,水产养殖中水体环境直接影响生物对硒的吸收转化,若水质调控不当或补硒方法粗放,不仅会导致产品硒含量不达标,还可能引发水体污染、生物存活率下降等问题。以下 3 个关键技术,是实现富硒水产高效养殖的核心。
一、水质预处理:构建硒元素高效吸收的基础环境
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决定硒元素的存在形态,进而影响水产动物的吸收效率。水质预处理需从底质改良、pH 值调节、溶氧控制三方面入手,为硒元素的转化创造适宜条件。
1. 底质改良与清塘处理
养殖前需彻底清塘,清除过多淤泥(保留 10-15cm 耕作层),每亩撒施 50-80kg 生石灰,杀灭病原菌的同时调节底质 pH 值。对于老塘口,可采用翻耕暴晒的方式,促进底泥中有机质分解,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硒吸收的干扰。处理完成后,注入经过滤网过滤的新水,水深控制在 1-1.2m,为后续补硒留足调节空间。
2. 关键水质指标调控
二、分级补硒:根据生长阶段匹配补硒方式与剂量
水产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硒的需求量和吸收能力差异显著,需采用 “分级补硒” 策略,避免盲目施用导致的浪费或毒害。
1. 幼苗期:低剂量水体补硒,促进器官发育
幼苗(如鱼苗、虾苗)消化系统尚未完善,主要通过水体直接吸收硒元素。可采用亚硒酸钠溶液进行水体泼洒,浓度控制在 0.05-0.1mg/L,每亩用量约 30-50L(按水深 1m 计算)。泼洒时需沿池边均匀倾倒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。每 7 天补硒 1 次,连续 3 次后暂停,待幼苗体长达到 3cm 以上时转入下一阶段。
2. 成长期:饲料拌硒为主,水体补硒为辅
当生物进入快速生长期(如成鱼、成虾阶段),需通过饲料强化补硒。将硒酵母(含硒量 2000mg/kg)按 0.1%-0.2% 的比例混入饲料,充分搅拌后阴干(避免暴晒破坏硒活性),每日投喂 2-3 次,投喂量以 30 分钟内吃完为宜。同时,每 15 天进行 1 次水体补硒,采用富硒有机肥(含硒量 50-100mg/kg)每亩 10-15kg,全池泼洒,既补充硒元素,又能调节水体肥力。
3. 育肥期:精准控量,提升肌肉硒沉积
收获前 30-40 天进入育肥期,需提高硒在肌肉中的沉积量。此时饲料中硒酵母添加比例可提高至 0.2%-0.3%,但需连续检测水体硒浓度(控制在 0.1-0.3mg/L),若超过 0.5mg/L 则暂停补硒。同时减少换水量(每月换水不超过 1/3),避免硒元素流失,确保最终产品硒含量达到 0.1-0.5mg/kg(符合富硒农产品标准)。
三、动态监测与平衡调控:避免硒积累与水质恶化
富硒水产养殖中,硒元素过量易导致水体氧化还原失衡,引发藻类疯长或生物中毒,需通过动态监测实现精准调控。
1. 定期检测关键指标
2. 应急调控措施
3. 养殖周期末端处理
收获前 10 天停止补硒,检测产品硒含量,达标后即可捕捞。捕捞后排出的养殖尾水需经沉淀池(停留 72 小时以上)处理,确保排放水硒浓度<0.1mg/L,避免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。
富硒水产养殖的核心是 “水质与补硒的协同”,三者技术环环相扣:水质预处理为硒吸收铺路,分级补硒实现精准供给,动态监测保障安全高效。养殖户需结合养殖品种(如鱼类、甲壳类对硒的需求量不同)和水体特性灵活调整,才能在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,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